“西红柿、小黄瓜、茶叶蛋……”胡同深处传来的阵阵吆喝声,将我们从柔软的梦乡里唤醒,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老舍笔下的北平,一股京味儿扑面而来。
到10月5日,我们一行6个女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当讲解员的工作快接近尾声了。用过早餐,我们便神采奕奕、活力满满地去准备讲解了。
这是我的第五场,作为一名大学生,每一次的讲解,都带给我全新的体验,也让我在一次次的学习、复盘中,感受涌动的中华文脉。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场讲解。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上午,我穿着制服来到展馆。国博“大系”的讲解不像嘉兴特展可以提前预约,国博“大系”的每一场讲解都有特定的时间点。
10点15分,我的主场来了,但此时尚无一位观众。“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我沉浸其中,忘我地讲解着,如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因此,每一场讲解,对我来说,都是对中国绘画历史的一次系统性回顾,一次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的迸发。
展览共有3个板块,分为项目概况,标题为《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佳作展示,标题为《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守正创新,标题为《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大约在第一板块的时候,听众逐渐开始增多,我看到他们跟随我的讲解,一个个认真地比对、观察画作的独特之处,我的自信心越来越足。
讲到第二板块的“天籁重辉”时,作为嘉兴人的我无比激动。“一座天籁阁,半部中国书画史”,明代浙江嘉兴人项元汴(1525—1590),出身望族,好古敏求,广收天下书法名画,尽汇于天籁阁,构建了中国书画史上最大的私家收藏,成为江南地区的文物鉴藏和文化交流中心。明清易代,其累世之藏在战乱中流失殆尽。天籁阁珍藏的聚散,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证明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道理。
我学习的虽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我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水墨画。每每讲到项元汴的故事,我更觉责任重大。作为嘉兴南湖学院的学子,我是在红色基因浸润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更要认真对待此次讲解工作,讲出南湖学子的风采,讲好嘉兴故事。
讲解过程中,也会有人发问:“为什么一个殿堂的展品,却没有一件是真迹?”
确实,这里面没有一幅真迹,都是高清打样稿,但是它足足筹备了17年之久,是一项真正的传世工程,为我们现世的学术研究、学术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基础。
我曾听“大系”专家团队的老师说过,“大系”团队曾拖着100多公斤重的设备,先后4次登门拜访“隐于深山”的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只为拍摄相传五代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头两次商谈都无功而返,他们没有放弃,继续去信反复表明心意,对方终于慎重表态:允许拍摄一张照片。第三次进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画作整体拍摄完后,团队一位专家和日方交流,希望能再拍下笔墨细节,以供鉴赏研究。谈了1个多小时,终于打动了对方。第四次来到黑川古文化研究所,“大系”摄影师怀着激动的心情,拍下了这幅传世名作3处细节丰富的局部。
这样的经历,17年来发生了何止千百次。正是同时有这种求真务实、追求极致、迎难而上、水滴石穿的精神,我们如今才能看到自先秦以来的名画集聚一堂。
不是真迹又如何?这种扑面而来的历史与艺术的交融感,这种缓缓流动的庄严与肃穆,带给老百姓的震撼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大系”,再次激发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认同和精神共鸣。
历史是轮回的,是更迭的。我爱宋韵文化,研究宋韵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宋朝出现了“市民文化”。这种文化下沉现象,再次轮回到当代,以“大系”为载体,将阳春白雪、高贵典雅的艺术美学下沉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在雅俗共赏间,给美学插上了翅膀,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以我自己为例,在一次次文化洗礼中,我从偏爱时尚、新潮的现代风转变为热爱复古风,深感古典的韵味来得更为悠远而富有意蕴。我想,在这场无与伦比的“文化盛宴”中,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历史,爱上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