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奔涌铸国魂 文脉相承启新程——人文与艺术学院师生学习热议九三阅兵

时间:2025-09-04 浏览:

天安门广场上,东风导弹巍然驶过;南湖红船旁,高校师生心潮澎湃。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人文与艺术学院全体师生以“主会场集结+云端联动”形式,共同见证了这场展示国家力量与和平信念的盛典。

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内,70余名师生代表整齐就坐,目光聚焦于高清屏幕。当26架直升机汇成“80”字样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当“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等大国重器首次亮相,会场一次次爆发出热烈掌声。

多屏同步,同心共鸣

为组织好本次观看活动,人文与艺术学院提前部署,设置1个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据不完全统计,除集中观看的师生外,还有600余名学生在会议室、寝室和家中通过电脑、手机收看直播。

学院党委书记王晨表示:“我们专门开放了学院和新文科基地所有会议室,并提前测试网络信号,确保每位师生都能顺畅观看这场历史性盛典。这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当屏幕中传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铿锵口号,各会场自发跟读,声浪汇聚成学院最强的和声。



 

抗战印记,历史回响

阅兵式上鲜明的抗战印记给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80响礼炮、14只和平鸽雕塑象征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这些元素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文系副教授夏江宁观看后感慨道。

强军风采,实力展示

此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一次崭新亮相,展示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成就。受阅武器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多数为首次亮相。

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等三支兵种首次亮相天安门广场,展示了中国军队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

法学专业学生王珽表示:“看到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先进装备,特别是无人机和隐身战斗机,我感到无比自豪。这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展示,更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

和平力量,中国担当

阅兵展示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同时也传递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中国是唯一将走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大国,承诺永远不称霸、不扩张。

英语专业教师张艳表示:“作为外语教师,我特别注意到阅兵式中传递的和平理念。中国强大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保卫和平,这是国际社会都需要理解的重要信息。”

红色传承,育人使命

人文与艺术学院将此次集体观看活动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前期组织了抗战历史专题学习、红色艺术作品创作等活动,将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

副院长潘晓侃表示:“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更要筑牢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这次阅兵式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政大课,展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夕阳将南湖的红船镀成金色,人文与艺术学院的师生仍在热议。操场上,大一新生自发唱起《强军战歌》,歌声嘹亮,步伐齐整有力。

历史从未远去,青春正在出发。这,就是教育强国的答案。

 

学院党委书记 王晨:这次阅兵展现了国家强大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我们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动体现。我要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其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我们要将阅兵精神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强化党建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与嘉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服务好学校“三个大学”建设目标,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人文力量。

学院院长 赵伯祥:阅兵展示的科技创新力量令人震撼,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决心。我们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文科改革,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教融合,努力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汉语言专业负责人 李艳平:观看阅兵,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重要使命,一定要将文化自信融入专业学习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学院近年来推进“新文科”教学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专业素养+文化实践”培养体系,融合项目化课程、AI智慧课程,设置文化服务实践模块,强化应用技能训练,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综合素质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为增强文化底气、服务青年成长贡献力量。

日语专业教师 余贤锋:阅兵展现了我国和平发展理念与国防透明度,是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深感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们需善用此类国家仪式,加强国际叙事能力,将历史真相转化为跨文化共识。阅兵活动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的宣言,彰显中国守护多边主义的决心。高校应深化抗战史国际联合研究,通过学术对话消弭认知鸿沟,拓展全球治理合作空间。

英语师生联合党支部书记 黄昭晟:观看阅兵直播,内心无比激动和骄傲。纪念大会上,将士们目光如炬、步伐铿锵,动作精准如一、口号响彻云霄,老兵们久久未放下的军礼是骨子里的党性与忠诚。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将紧紧围绕学校学院中心工作大局和师生的切身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党建+”构建全链条、多维度体系做好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全面发展相关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法学221班 王挺: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法学学生,阅兵让我更加坚定了职业信念和人生方向。回顾近四年求学路,我越发明白,“法学”二字分量极重。它不仅是庞大复杂的知识集合,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的象征。我将努力通过司法考试,强化专业素养,积极实习实践,提升法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秘书251班 贺婧涵: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对大学生活处处充满着好奇。当我还未深刻体验大学课堂,便披上了迷彩服,而这套服装便成为我秘书学专业学生的第一套“职业装”。阅兵式的整齐划一、精准协调,正是我们专业追求的极致境界。我要以受阅官兵为榜样,在大学期间锤炼自己,为未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